研究方向
一、生物學一級學科
1. 海洋生物技術
本方向采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對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水養殖動物進行研究,主要針對海水養殖業面臨的病害爆發、種質退化、飼料匱乏和效益下滑四大關鍵技術難題開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海水養殖貝類、蝦類等無脊椎動物免疫防御機制,重要病害的流行病學,病害的免疫防治等;(2)魚、蝦、貝、藻等重要海水養殖生物的遺傳育種;(3)海水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消化生理、餌料培養和飼料研發;(4)海洋生物產品的深加工,海洋藥物、保健品和食品等的研發。
2. 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
該學科方向主要以膠東半島海洋動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動植物種質資源、農業、工業與藥用微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并舉,運用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科學手段對一些地方特有或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大型食藥用真菌)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生理生化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開展系統研究。
3.生化與分子生物學
該方向主要開展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機理研究;代謝途徑及其調控研究;活性物質及其分離、提取、純化技術研究;分子生物學技術及應用研究;微生物高效生產新技術研發;新型反應器研制。
4. 腫瘤免疫與生物制藥
該方向主要研究腫瘤免疫的原理、腫瘤免疫治療新技術以及腫瘤免疫治療技術在癌癥病人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研究生物制藥的基本原理和實用技術,培養精通現代生物制藥實驗室和生物藥品生產車間的管理、生物藥品推銷的實用型人才。
5. 細胞與發育生物學
主要以海洋無脊椎動物兼顧高等植物為實驗材料,從分子水平、亞顯微水平和細胞水平研究生物體的細胞生長、分化、發育直至衰老死亡的過程及其機理,探討基因組中新結構、新功能及起源、進化和發育的機制。
二、生態學一級學科
1. 生理生態學
該方向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動植物生理生態:開展動植物水分生理、生殖生理、發育生理、抗性生理等與環境因素關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動植物對干旱、鹽堿、風沙等環境適應的生理生態機制;(2)微生物生理生態:微生物發酵條件的優化和培養基篩選,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條件的優化和培養基篩選,微生物對環境中重金屬、油漬等的耐性、吸附、富集機制等的研究;(3)病理生態及病原微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菌如假單胞菌、芽孢桿菌等的篩選和抗生物質的代謝機制研究等。
2. 種群群落生態學
該方向主要在如下幾方面開展研究工作:(1)動植物、微生物種群個體數量變動的規律,引起種群興衰的原因,即:如何使有益于人類的種群盡可能地興旺起來、使有害于人類的種群盡可能地衰落下去;(2)動植物、微生物的繁殖過程與生態因子的相互關系,如開花植物種群與訪花動物群落之間關系的研究;(3)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及群落演替規律研究,尤其關注人工生態系統內不同物種之間關系的動態調節機理研究。
3. 保護與恢復生態學
該方向主要研究如下幾方面內容:(1)受損生態系統的特點、退化機制和修復措施;(2)外來生物入侵機制及群落抵抗力研究;(3)經濟動植物的生態毒理學研究,為評價環境污染的毒害作用及環境污染的早期預警監測提供理論依據;(4)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內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4. 分子生態學
該方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1)研究動植物、微生物群體的遺傳結構和遺傳變異,從分子水平探討動植物、微生物群體的遺傳多態性、遺傳變異的保持及物種形成等;(2)以經濟動植物、微生物乃至人類攜帶的病原生物或病毒為研究對象,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傳播、干擾及協同進化機制;(3)以具有區域特色的珍稀動植物、微生物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活史進化、協同進化以及共適應的分子機制。
三、教育學-生物學科教學論
本研究生方向結合生物課程學科特點,主要研究中學生物教學改革、生物教學設計、生物學實驗教學、生物學習方法、生物教學評價、生物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等。
四、在職教育碩士-學科教學(生物)
中學生物教學